文 | 果冉多 编辑 | 果冉多 1962年11月21日,一条消息从北京传到世界各国使馆:中国军队将在24小时内全线停火,9天后,开始主动撤军。 就在1962年11月20日,中国刚刚在第二阶段战役中完成对全部争议领土的收复,就在别人都以为事情还没完的时候,中国却选择了收手。 印度不敢相信,西方看不懂,甚至连中国战俘营里的印度军官都觉得这是“天方夜谭”,而今天,62年过去了,越来越多的印度学者和退役将领开始回头看这段历史。
他们发现一个越来越无法回避的问题——为什么他们当年拼命想阻止中国撤军?中国都主动退了,印度却一边加兵,一边密电华盛顿,试图继续战斗……
战争怎么开始的? 说到底,这场战争怎么打起来的,印度不是不知道,早在1959年,印度就在中印边界上不断推进哨所,搞“前进政策”,把军营建到中国控制线前面。 中国一再警告,印度还是一再推进,1962年10月,印军在藏南地区连续越线,中国忍无可忍,才发起反击。
第一阶段战役,从1962年10月20日打到24日,中国军队在东线和西线同时发起进攻,几天之内就拿下了达旺、错那、隆子、察隅等关键地区,甚至连墨脱也控制住了。 而此时的印度,外交上全线崩溃,军队混乱撤退,后勤瘫痪,连前线指挥部都完全失控,就在这时候,中国提出愿意停火谈判,给印度一个台阶下。 很遗憾,尼赫鲁政府拒绝了,他们认为,中国不敢再打下去,提出谈判是虚张声势,所以,印度开始增兵,准备反攻,同时秘密向美国求援。
所以1962年11月17日,第二阶段战役开始,中国军队从达旺一路南下,把印军赶出了藏南所有争议地区,连拉达克方向也全部收复。 印度军队几乎是被碾压式击溃,根本没有组织起有效防线,到了1962年11月20日晚上,中国军队已经打到了印军后撤线,眼看就能继续向印度腹地推进。 可就在这个时候,中国宣布第二天凌晨起,全线停火,9天后开始撤军,退回1959年11月的控制线之后20公里。
连印度战俘营里的旅长达尔维准将都傻了,他在被中国军官告知“战争结束”时,第一反应是以为中国要欺骗他们,然后趁机突袭。 但中国军官给出的理由却震惊了他:“我们不想通过战争解决问题,中国不怕继续打,但我们认为和平更重要。” 达尔维后来写了一本书,他在书里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我实在想不通,中国打赢了,为什么要撤军?”
印度政府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问题就在这儿了,中国说停火,印度却不信,中国说撤军,印度却想拦,当时,印度政府内部的确有一部分人建议:趁中国撤军的时候,派兵跟上去,“夺回失地”。 这些人根本没搞清楚一个事实,中国不是打不过你才撤,而是打赢了你才撤,你要是敢追,第二阶段战役就是个教训。 而且,那时候印军的状态根本不具备再战能力,尼赫鲁求美国派空军支援,结果只是拿到了一点物资。
内维尔·马克斯韦尔后来说得很清楚:中国提出的撤军条件很合理,中印双方各自撤退20公里,设立非军事区,然后再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。 可印度一口拒绝,硬是要把战争拖下去,这一仗,打得最清醒的是中国,最糊涂的是印度,英国《泰晤士报》直接说:这是“有记录以来首次一个大国在胜利后没有索取任何战争成果”。 美国国务院私下承认,中国的撤军是“理性、冷静、克制的”,而印度的反应,完全是“情绪化”,英国历史学家罗伯特·罗素甚至用了“宽宏大量的极端措施”来形容中国的撤军,可惜,印度政府不领情。
中国撤军之后,印度不但没有表示感谢,反而在国内掀起一股“复仇宣传”,誓言“夺回失地”,还把战俘遣返说成是“被洗脑回来的失败者”。 达尔维回国后,遭到质疑和排斥,他自己都说:“我不是投降者,可我回来后像是犯了错。”
62年过去了,印度越来越难以自圆其说 这么多年过去了,印度内部开始有一些声音,开始正视当年的历史,他们发现中国并没有“突然袭击”,也没有“侵略扩张”。
相反,是印度在整个战争过程中,一再拒绝谈判,执意要打,然后又无法承受战败带来的冲击,最可笑的是,在对手主动撤军的时候,还想出兵阻拦。 有印度学者呼吁,印度政府应该“全面公开1962年战争档案”,让民众了解真相,而不是继续用“受害者叙事”来掩盖政策失败。 可问题是,这种反思声音在印度依然太小,官方还是不愿承认一个现实,中国打赢了,但没有羞辱你,印度输了,却还在装作赢了。
中国当年为什么撤军?很简单:我们不是为了打而打,也不是为了占而打,中国的目标,从来是边界和平,不是领土扩张。 而印度,明明输了,却还要拦住中国撤军,这不仅不理智,也不光彩,如果当年印度能冷静一点,听听中国的建议,也许这场战争早就和平收场,几十年边境问题也不会拖到今天。 但历史没有如果,今天的印度,终于开始反思当年的愚蠢,可惜,代价已经付出,机会已经错过,而中国,早已在那个冬天,把自己的态度写在了行动上。 信息来源: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.国际在线2007-06-07来源:人民网
领航优配-开户配资-10大配资公司-专业炒股配资咨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